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总结】千里虽遥,孰敢不至——2021春夏昆仑课程总结

昆仑雅君 昆仑群玉 2024-01-09



这个主题,不是我最初选定的。我最初选定的被我随手写在我的日常纸条上了,可那纸条让我扔了,于是,当我要真正开始我的总结的时候,便重新选择了“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这个主题。

 

之所以讲这个主题的由来,因为靠我的情感记忆,之前的主题远不是这样昂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呢?我不断地自问,慎重地尝试给自己答案:骨子里,我是偏儒的,是自强不息的,我的终极梦想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生命的指归,不是山林独隐,而是一群人山林啸歌,之后再次归来。“归”向何方?归向我们的生活,去真切热烈地生活,去与这个世界建立美好的连接。

 

(一)晨诵,触摸民族的精神底层

 

这个课,王校上过,俊梅老师做的实录。上课之前,第一件事,读实录,不是只读一遍,最少得两三遍。晨诵前,我还得再拿起来快速过一遍。上之前,毫不夸张,真有点庖丁的感觉,踌躇满志,时常感觉“进乎技矣”。上课过程中,我觉得每一个晨诵,我都有高峰体验,时常会有“我怎么这么棒”之感,哪怕哪天上烂了,把我自己上郁闷了,我也会有实现了某种自我突破的豁亮感。

 

讲起来好像有点玄乎,我举个例子,就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为例,谈谈我跟孩子们是如何围绕义理进行讨论的。

 

第一个问题串,“风声雨声”,大还是小?直接把孩子们问懵了。我们就有孩子喊:想大就大,想小就小。多么直白而又直击要点的回答啊。我接着就讲:太棒了,有慧根啊,孩子。接下来,我就说:随风……孩子们立马接: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追问:大还是小?孩子们讲:小。我接着说:夜阑……孩子们立马接: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我追问:大还是小?孩子们略有犹疑,好像不太拿得准:大吧。我说:肯定不小,要想铁马冰河入梦,那不得大风大雨呀,随风潜入夜的肯定不行。接下来,我说: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这是在讲啥呀?孩子们没反应了,他们对这个陌生呀。我们就一起猜测“飘”何意,根据“暴雨”进行推测,猜出是“大风”。这样,意思就明白了:大风大雨很快就会停下来的。之后,我讲:回首向来萧瑟处……孩子们立马接:也无风雨也无情。追问:这是啥风雨啊?孩子们讲:没有风雨啊?我问:这只是在讲自然风雨吗?孩子们恍然大悟:也是人生风雨。我追问:那我们前面讲的这些风雨,都可以讲是……嘴快的孩子已经接上了:人生社会风雨。我接着讲:所以,这对联里的风声雨声,实际上就是对联中的哪四个字?孩子们讲:家事国事。我接着追问:面对风声雨声,面对家事国事,东林党人的抉择是什么?孩子们轻飘飘地讲:声声入耳,事事关心。我追问:只有这样一种抉择吗,或者说不入耳,不关心,行吗?孩子们有点儿愣住了,开始真正思考这个问题。这里,我插入了背景。接下来的讨论,孩子们分成了两拨:一拨觉得就是要这样做,另一拨讲自己可能是个沉默者。我总结:东林党人的选择已经是历史事实了,关键是我们,如果在生活中,面对这样的情况,怎么办?无论如何,我对你的底线期待是可以选择沉默,但不要去嘲讽讥笑向前者,更不要成为杀害向前者的刽子手。

 

接下来,我们又从道家的角度讨论“风声雨声”,讨论“人籁地籁天籁”,如果做这种选择,便没有什么读书声,没有什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了。最后的落点,我们落在了:这不是对人世间的无情,而是深情,风雨如晦的世界中,不同于夫子的另外一种抉择。

 

那在这次的晨诵中,所涉及到的解读文本方面的核心观念是什么呢?以自然隐喻人生社会。追问一下,为什么可以形成这种隐喻呢?经由联想,运用类比思维,由自然之风雨而至人生社会之风雨。某种角度讲,本次晨诵是这一观念的应用。其实,这一观念在初一刚开始的《春》中就有渗透,借物抒情的《一棵小桃树》是第一次精确,托物言志的名篇《白杨礼赞》是第二次精确,也是这一观念的某种极致化。此时,孩子们还是不太能够瞬间反应过来,不是说孩子们弱,而是现象界太复杂,“乱花渐欲迷人眼”,要达到这一观念的自动化识别,还需要时间。至于核心技能,便是运用这一观念,经由文本细读,进行理解阐释。

 

就这样一则一则讨论,每次儒家晨诵结束后,或多或少,我都会写一点反思,单以字数论,两万余字,好像不太多,但我觉得我每一次的反思,都有亮点,都有闪光点,很多略作加工展开,便是一篇视角独特的文本解读作品。基本上孩子们经过十次课左右,有一次大写作。孩子们写后,我给出修改建议,孩子们自改后再次提交,其中的优秀作品,我进行微调后,发表于我们的班级公众号上。


   

本来海子的《祖国(或以梦为马)》应该作为结束,可我上嗨了,总觉得意犹未尽,于是,便增加了六首现代诗,探讨儒家精神的内核在现当代的传承,进而引发孩子们对自身当下与未来的思考。下面这张图,是我上完北岛《回答》后的反思。

  



这几首现代诗的讨论,我个人感觉很棒,于是,我在这里放了两次大写作,一次是《祖国(或以梦为马)》的诗评,一次是《相信未来》的仿写。

 

上完整个儒家课程,前前后后,我们进行了五次大写作,优秀作品目录如下。


 

 

古代部分,最为出色的一篇,是悦扬的《一棵扎根的树》。我让悦扬以演讲的方式将这篇作品呈现于我们的期末庆典,作为语文的唯一演讲。

  

 

诗歌部分,《相信未来》的仿写我们以诗朗诵的形式在小桥上进行了呈现。现在,我们截取几个片段,一起来看看孩子们《祖国(或以梦为马)》的诗评。

 

悦扬在作品最后写到:

的确,作为常人的我们并没有擦拭众神身上灰尘的重任,但这些文化的传承者,又何尝不曾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人群本身有着无限的创造力,危急时刻,总有个体站出来,成为勇士,成为烈士。要想让常人全部成为勇士成为烈士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只有保持自己的可能性和创造性,在真正被打动,真正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常人从来都是站在有光照耀着的地方。

 

锦在作品中写到:

但总有一些人,不论在什么时候,依旧坚定守护着文化的传承。只要不是尸骨无存,那便有一线希望存在。“我独将此火高举”,是啊,以梦为马的诗人们会从众神之山上带下来文化的火种,就和为人类带来天火的普罗米修斯一样。凡人和小丑会因物质的匮乏而放弃文化的追求,但以梦为马的诗人们,他们愿意去忍受每天被老鹰啄食内脏一样的痛苦,也要为人间带去文化的火种,凡人和小丑也许会觉得这是自讨苦吃,但以梦为马的诗人们,为了文化的延续,他们甘愿将牢底坐穿。星星之火亦可燎原,只要希望的火种依然存在。

 

昕锐在作品的最后写到:

海子在有了梦想之后,无畏地向梦想冲锋,虽历经磨难,但依然热爱。虽然当时文化凋敝,自己也必将腐朽,但是他可以自信地说出那句话,“我必将失败,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每一个追梦的人都是伟大的,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追梦。我只想说:请不要放弃,不要失望,未来,总会给你一份完美的答卷。

 

熙锴在作品的最后写到:

“他”的一生都奉献在了传承之上,甚至“死亦为鬼雄”,这使我无比钦佩,也使我感慨万千。那我呢?面对传承,我该如何抉择,也会“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吗?也会让其永远不灭吗?我无从知晓,但是萌芽已悄然生长。

 

千洵在作品中写到:

“他”的一生都奉献在了传承之上,甚至“死亦为鬼雄”,这使我无比钦佩,也使我感慨万千。那我呢?面对传承,我该如何抉择,也会“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吗?也会让其永远不灭吗?我无从知晓,但是萌芽已悄然生长。

 

儒家晨诵上完,紧接而来的,便是“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诗之旅”课程。这个课,王校上的,春燕老师做的实录。我现场听王校上过几回,当时听王校从“个体及其禀赋与家风、世风的交互”这一角度切入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只觉豁然开朗。这次,从春燕老师那里拿到了相关课程资料后,读得酣畅淋漓,自己又读了一些与陶渊明有关的书,觉得好像重新触摸到了一个伟大的灵魂。于是,我重新选择了晨诵诗歌,体量比较大,大致有八九十首诗,就我的阅读体验来讲,每一首,都特别有感觉。这个学期,开了个头,上了七八首,下个学期继续。孩子们有一期作品,我还没有最终定稿,假期里发。我的个人反思,上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没有时间再敲了,于是,我便选择了保存孩子的课堂笔记,作为一种留存吧。

 


(二)《论语》课程,真切地感悟民族的精神底层

 

这个课程,王校上过,红云老师和敬茹老师做的实录。本学期,原定上完“论仁”“论孝”“论礼”“论政”,时间关系,课程推进关系,“论政”放于下学期。

 

开始这个课程前,必做功课自然是读王校的实录,与《论语》有关的书也读了一些,加上曾经共读过,说实话,我觉得我没有任何问题。可在开始上“论仁”的时候,我遭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印象里,上到第三次课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死在讲台上了,孩子们全部凌乱掉,我自己也觉得无以为继。

 

找原因,“学者生,像者死”。我太拘泥于王校设计的挑战单和实录了,我们的孩子跟RIVER的孩子是有很大的差异的,课堂讨论的径路是有差异的;我跟王校的差异就更大了,我俩的思维路径本身就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在儒家晨诵的时候不明显,或者说我自然而然地调整了,毕竟每次晨诵都是有相对独立性的,可到了《论语》,涉及到大观念的建构,要经由一个周乃至更多时间实现某一大观念的建构,这样,每一则而至每一节课,在这个建构中处于什么样子的地位,必须得了然于胸,而我,依据当下的课程资料,无法做到这一点。

 

于是,我便依据我的理解,调整了各则的次序,实现每一则的精准定位,这样,课顺了,孩子们也适应了。当然,这样每一则的讨论,侧重历史发生学,跟生命打通,个体发生学的“仁”,则主要经由道德发展图谱的讨论实现。接下来的“论孝”“论礼”,我都进行了新的排列。每一个大观念建构完成后,进行大写作。“论仁”“论孝”的优秀作品已经发于班级微信公众号,“论礼”的我还没有最后调好,假期发。下面,是“论仁”和“论孝”的优秀作品目录。

 


 

我们以孩子们的“论孝”作品为例,节选几个片段,看看孩子们的作品。

 

锦同学在作品中写到:

情感层面的孝与慈是一种情感的连接。父母会在孩子身上投入情感,情感层面的爱是母性之爱,是不求回报的,无要求的爱。出于同理心,孩子也会在父母身上投入情感,这就是所谓的孝心,回馈父母为子女的付出。这样做,是为了做到心安,毕竟父母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子女至少也应该做出相应的回馈。回馈方式就是孔子所讲的色难。要做到不论什么情况下都要对父母和颜悦色,同时观察父母的表情,判断他们的情绪,体谅他们的难处,也就是所谓的察言观色,这里的察言观色,不含贬义。这样做,是为了关心父母的遭遇,确保子女作为他们最亲近的家人能够了解他们。如果在遭遇困难的时候,连家人都不能依靠,那还能依靠谁呢?

 

父母最常问我们的话就是“吃了吗?睡了吗?身体健康吗?”这是父母对于孩子最朴实的关心,却也是最深的爱。而孩子要做到不再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就需要做到照顾好自己,也就是做到独立。毕竟,总有一天孩子是需要离开家的,需要出去学习和游历,为了自己的梦想而闯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一味地以对子女的情感为由将孩子捆绑起来,就是不应该的,好的爱是目送。而子女需要在对父母的爱和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一个平衡,至少也该在自己的计划中为父母留一个位置。如此,能够做到让父母心安,也让自己心安。

 

悦扬同学在作品中写到:

到理性层时,孝才是儒家所普遍认为的状态,是一个“礼”而有仁的状态,生时侍之以礼,死后,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样的孝,以仁为根本,一切行为求的就是一个心安。父母对我付出了那么多,我需要对他们有所报答,所以我之仁推之以礼,我对他们行孝,比情感层更加稳固,这是理性的孝,也是儒家的孝。对于慈,可能偏向父性之爱,是有要求的爱,父母希望子女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自由人”,所以会对子女有要求。到这一层时,已经不同于本能里单纯地为了保护后代而对后代产生情感。当父母希望子女去变得更好的时候,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里就暗藏了一种以离别为基础的残酷现实。理性的慈,就是在认识到这样一个现实之后,仍然爱着子女,目送子女远去,而非把他们捆绑了留在自己身边。

 

昕锐同学在作品中写到:

开篇,我们说“百善孝为先”,是因为孝之重要,孝为仁之端,最容易呈现仁,有了仁,将之外推,便是美好世界。不是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之”嘛,心中的孝是善的种子,对父母孝,便容易对君主忠,对君主忠,便不会犯上作乱,祸乱苍生。

 

父母养育我们,给我们好的东西,教育我们,让我们心中的仁生机盎然。而我们会因为心中的仁去行孝,这样,孝与慈形成了好的互动关系,呈现出来,便是有爱的亲子关系。

 

晋嘉同学在作品中写到:

从某种角度来说,亲代与子代之间的情感枷锁往往需要子代以理性打破。既然子代有更大的可能性,那么,在许多事情上也应该是子代做出让步,但是,也不能放弃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这中间,仍是要权衡的,权衡的过程,便是仁的最真切呈现。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所有人都可能会有不明的时候,所以,当我们父母如此时,我们可以委婉地提建议但不能丧失耐心,因为子代相较于亲代更易改变,所以,假如父母不从,我们只能时刻准备着在危难时刻成为救火队长,竭尽全力帮助父母而毫无怨言。

 

瑞涵同学在作品中写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为什么父母在便不能够远游?这是出于情感层面的,因为爱,我们爱父母,父母爱我们。我们为了时刻关注关心我们的父母,所以不去远游,父母也因为对我们的爱,所以不想时刻担心我们是否过得好、是否开心,于是也不想让我们远游。这是一种情感绑定,它是好的亦或者是不好的,其实我是无法判断的。那,还要远游吗?远游是什么,是我们提升的道路,我们到远方游历,去远方学习;也可能是为了梦想,为了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又或者是为了独立……这些种种,都指向了“需要远游”这一选项。所以,我们的重心又要偏移到“方”的上面,“方法”“方向”……这个“方”,就是在告诉我们,让我们学会平衡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孝”,或者将父母将“孝”也纳入自己的人生目标。事事想到父母,事事关心父母,我们的远方里有父母,这难道不是孝吗?

 

熙锴同学在作品中写到:

首先,孝是什么呢?孝的本质其实还是仁,而礼则是孝的呈现。比如守三年之丧,一方面是关乎心安与不安,而一方面也是因为幼时三年父母之怀。也就是,在我们刚刚出生的那三年中,都是在父母的怀抱之中度过的,是最需要父母的时候。那时,父母每天不辞辛苦,甚至因为我们的哭闹而不能入眠,不能好好地饮食,当我们有一点异样时,他们都会心惊胆战,细心照顾。当父母老了,当父母逝去,难道我们不应该反过来如此对他们?心不安,证明我们有仁心,而守丧三年,则是将仁呈之以“礼”。

 

(三)电影课程,触摸社会的底层逻辑

 

本学期,电影课程所关涉的大观念是“真相与偏见(谎言)、道德与法律、社群观念与普世价值、民主与偏见”,分别从当事人、律师、陪审团的视角选择电影《罗生门》《杀死一只知更鸟》《十二怒汉》,对这些核心观念进行探讨。

 

上电影前,第一件事便是把我们相关的政治教研记录读一遍。这里,得感谢郝老师,每次都将教研记录发在文综群里。

  

之后,便是找高分影评。因为这几部电影太经典且与法律民主相关,所以谌洪果老师都有相关作品,于是,我便重点研读谌老师的影评,加以其它影评。

 

当我在学习成长维度走到这一步的时候,我发现我太年轻,我好像驾驭不了这几部电影,太难了。不过我不死心,于是,我又抓紧时间补了一部分相关的牛津通识读本,越读,心里越没底,越觉得玄乎。没办法,电影孩子们也看了,挑战单孩子们也做了,上吧。

 

出乎我的意料,这电影课竟有渐入佳境之感。很多我觉得讨论起来会非常麻烦的问题跟孩子们一交互,相互启发,效果竟出奇地好,整个电影课程结束,我们实现了每个孩子都有作品,都有优秀作品。以下是我们的优秀作品目录,时间关系,我就不具体呈现孩子们的作品了,感兴趣的可以自行到我们的公众号中去看。

 

(四)统编教材,核心观念与技能的精确

 

就我个人体悟来讲,对于统编教材,慢慢地有了得心应手之感。之所以有这种感觉,关键在于我慢慢开始触摸到本次课或本节课的核心观念,围绕核心观念,有逻辑地展开课堂讨论。这样,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语文的可教可学,教与学都是清晰的,当堂见效。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慢慢尝试将核心观念分类,大致分了两类:一类是学科核心观念;一类是人生核心观念。下面,我结合具体的课堂实践,进行说明。

 

八(下)第五单元是“游记”单元,这一单元,需要对“游记”进行建构。那如何建构呢?首先,我们与孩子一起讨论写“游记”可能有哪些要素?经过梳理,分解出三点:所至、所见、所感。这是对“游记”的初印象,接下来,进入具体的相关篇目学习。每一篇,第一个问题,都是“从‘所至’‘所见’‘所感’三个维度,梳理作品的运思过程”。这样,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丰富深化对这一观念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会发现,所至,可以定点观景也可以移步换景;所见的,并不唯指眼睛所见,而是以所见代五感,所有顺觉皆所见;所感的,并不是唯指情感层,理性层的议论反思沟通古今等,都是所感。当孩子们对“游记”有所领会后,便是以作品的方式写游记,我们期中考试的小作文,题目便是“游贞元”,孩子们写得还是蛮棒的。

 

这是经由单元学习建构学科核心观念,我们还可以经由单篇学习建构学科核心观念。

 

比如《回延安》,便是经由这首诗歌的学习,建构“叙事诗”这一学科核心观念。以下,是我们的课堂挑战单及课堂讨论过程。我出的所有挑战单,都会拟定思考路径,如果教参有相关表述,我也会将之拍照贴于相关问题下。课堂讨论结束后,我会根据课堂讨论,修改调整思考路径。


 

学完这篇后,我们仿写《回贞元》,孩子们的作品非常独特,下面是我们的作品目录,具体作品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我们的公众号。

  


以上,我谈了经由统编教材,建构学科核心观念,接下来,我谈谈经由统编教材,建构人生核心观念。

 

《桃花源记》,从武陵人和桃源中人的视角,我们经由隐喻象征,建构了“舒适区”这一核心观念,抵达舒适区,停留舒适区,走出舒适区,这个建构是比较充分的。围绕“桃花源”的隐喻象征,经由对武陵人、桃源中人、太守、刘子骥、陶渊明的探讨,浅浅触摸了几种独特的生命类型。

 

由于课堂讨论比较充分,孩子们的作品呈现也是较为精彩的。以下,是孩子们的作品目录。

  

 

配合着统编教材的学习,我们从头到尾做了五三。方式是:孩子们自己做,自己订正答案,有问题问,我进行讲解,过程中,我个人觉得比较重要的能够体现底层思维逻辑的题目,会进行统一讲解。

 

可能有人会问,孩子直接抄答案怎么办呢?其实这个问题我们讨论过,最终,我们达成的共识是:我只负责检查,剩下的,各自拿捏。

  

 

从上面两个孩子的五三,可以明显感受到他们各自“拿捏”的不同,这种不同,因为他们两个在学科学习之上,有着极大的差异。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进入精确练习阶段,我觉得这种拿捏,他们自己心安便好,毕竟,孩子们得学着为自己负责,我只要坚决守住底线便好。此外,作为精确练习阶段的浪漫,都能跟着走,也就够了。

 

期末,我们日常成绩的十分,便是孩子们的五三表现。

 

 

(五)我们的日常——自由、爱美、领导力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间名叫昆仑的教室,除了我们讲的思维发展之外,在精神人格发展方面,到底给了孩子们什么?

 

我想,最主要的,可能就是自由。自由不是想干嘛就干嘛,而是在底线之上,始终有选择的权力,消极是说不,积极是我要。这个学期,《论语》课程没上完,还余下了个“论政”,我本想下个学期上完后,演个孔子剧,我总觉得,不演一下蛮遗憾的。于是,我便跟孩子们讲了这个想法,结果是一片反对。灵机一动,我讲:剧一定要演,不过给你们一个选择,要么我写孔子剧本,要么你们自己写我们的生活,我们一起的两年,也是极具戏剧性的。孩子们七嘴八舌,方向是朝向写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剧。过程中,便推举悦扬主笔,一稿写完后我们来调整。悦扬略作思忖,便接下了这个活,至于初稿,我们约定是七月底八月初出来。

 

再比如上完儒家晨诵,我本来想上现代诗,因为那几天现代诗刚好特别打动我。跟孩子们讲,孩子们说,我们不想上,还有别的选择吗?我说,那就陶渊明和现代诗二选一。孩子们选了陶渊明,于是我们就上陶渊明。再比如我们的社团,这个学期主题是《红楼梦》,下个学期继续。我就跟孩子们讲:我们小桥上必须呈现87版《红楼梦》的插曲,不过先唱哪首你们决定。于是,他们便在教室大屏上一首首听,之后排定顺序……

 

教室里的孩子,对于美,有着独特的追求。如果哪天晚霞漫天又恰巧被某个孩子看到,那个孩子一定会到教室里喊:外面好漂亮啊。接下来,便是一窝蜂地跑出去看晚霞。橄榄树的雨桐特别喜欢到我们教室里弹吉他。他静静地弹,我们的孩子便静静地听。我们的孩子会讲,吉他在别人手里是乐器,在我手里就是烧柴。课间,他们时常会拿起吉他弹一段,还会到大屏上搜指法。对于美术的热爱,就更不用讲了,真的是随时随地,无时无刻,教室里满墙的绘画作品,我总是看不够,那里面,是孩子们从初一我们刚相逢而至今日的成长……

 

在我看来,领导力向外呈现的核心在于沟通,沟通的前提在于人格的平等。在学业发展上,孩子们之间是有较大差异的,但他们每一个都被平等对待,没有哪个孩子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也没有哪个孩子觉得自己低人一头,在一起,会有摩擦,但一般都会经由沟通而解决。之所以会这样,我觉得跟我们平时之间的相处有关。

 

比如我有时会批评某个孩子,另外的孩子可能就会跟上我,讲奇怪的话。这时,我一定是停下,讲:我的工作就是讲你们,你的工作难道是讲别人吗?我轻易不让孩子们在公开场合评价别人,只讲自己,别讲别人。如果我偶尔在教室听到孩子们背后讲别人,我也会立刻制止,说:如果非要评价别人,那就私底下评价,当然,能做到不评价尽量不评价,不要总是站到某个道德制高点去讲别人,你又不是人家,你怎么知道人家的想法人家的难?所以,在智思领域的同学互评,我是不太存疑的,前提是理性表达,真诚倾听,但在德性领域的同学互评,我是持谨慎态度的。我经常跟孩子们讲:家家有经,人人有长,别动不动就否定别人,讲别人的不好,从你的角度人家可能是错的,可从人家的角度,一定错吗,只要在底线之上,想干嘛就干嘛,管得多。

 

再比如我们的座位,周周换,换的方式是抽签。如果有人在一个座位上连坐三周,便重新抽签。夏天,开空调,我们只开后空调,前空调从来不开,这样,只有一个孩子会被风吹,这个孩子拥有换位权,他如果不想坐这里,可以跟其他孩子协商,跟想坐这里的孩子换位,如果不想坐这里又换不掉,向我求助,目前,没人向我求助过。

 

因为我们总是这样交流沟通,所以孩子们对于平等非常看重。比如有时我很生气,我讲:你们就跟个乡下婆娘一样,叽叽喳喳的。孩子们就会讲:老师,你歧视。我一想,他们是对的,便讲:你们说得对,我错了。当孩子平等了,沟通便容易顺畅了。比如我们的值日生,四人一组,负责一周。至于各自干嘛,我从来不规定,他们自己商量。我监督,发现问题,我便说垃圾谁倒,他们迅速沟通,就有人将垃圾倒掉了。再比如他们之间有点小摩擦,我会问:需要我帮忙吗?他们会讲:不用,我们自己解决。然后我就不管了,不过我会观察,他们真的就自己解决了,因为他们迅速和好了呀。

 

当然,也有较为困难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便所有相关人员坐在一起,我笔录,他们口述,还原事实,在这个梳理的过程中,他们各自的责任划分便一清二楚,死结打开了,又一起愉快地玩耍。

 

最后,我再讲一下我们的家长们和家委会,他们真的给了我很多的支持,像我们这次的州桥遗址游,我跟军娣老师除了带队什么心都没操,全是家委会一手安排。

 

最后的最后,得感谢我们初二教师团队,你们每一个,都那样敬业,正因为有你们,才有昆仑的蒸蒸日上,才让昆仑慢慢有了点昆仑的样子,辛苦你们了。初三,我们携手并肩,超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二元对立困局,我坚信,我们可以做到,我们没问题!

 

以下,是孩子们本学期的日常作品目录,感兴趣的,可以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略作盘点,两年时间,孩子们的优秀作品已经三十万字左右,不知不觉间,孩子们已自成昆仑。

 

每到假期,我习惯于每日以“碎语”的方式用文字与孩子们编织,粗粗算来,也已十万余字。姑以昨夜碎语,作为本次课程总结的结语。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虽渐衰朽,可也愿凯歌向前,无所畏惧……


附:王校简评(根据录音整理,可能存在词未达意的情况)

1、策略背后,我们遵循的道路不能变,这是根本。我的课堂实录最精华的部分,可能在问题的设置上。课堂上,我聆听孩子的声音,当孩子思维受阻,便用提问的方式推孩子一把,如果推一把,孩子仍旧无法达成,我一般暂停,而不是将自己领会的东西以演讲的方式讲给孩子。你们读实录,觉得眼前一亮的地方(我觉得豁然开朗的地方,是我没想到的地方,是我原有认知之外的地方),可能不是我最看重的地方。我特别看重孩子们的思维,我坚决反对用读经的方式、用背诵的方式带入大课程,不这样带入,只能以问题与思考来推动。

2、写的过程,是孩子们将自己的思考呈现于笔端的过程,是孩子们用合逻辑的思维链条呈现脑中各种凌乱思维片段的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是对孩子们思维能力的有意识训练。某种角度讲,孩子们如果能够真正参与课堂,写作对他们来讲没有那么难。

3、我们的儒家课程,并不是突然上儒家,而是在正式上之前,有大量的铺垫,大量的浪漫。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六年级的时候开启《史记》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等,接下来进入《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等,是因为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传统文化的根基便开始奠定。

4、带给孩子们自由没有问题,关键是我们如何理解自由,在精神人格层面如何引导孩子们朝向真正的自由。道德层面,道德人格的发展向内看,看到自己,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抉择,这一定是重要的,可没有谁是孤独星球,一定受到环境的影响。青春期的孩子,一方面要求独立,要求自我做主,结果是,最终他要能够真正地独立,真正地自我做主,只有与环境良好互动,才有可能真正实现。道德教育,一定带有社会性,最终对道德的领会能够到达什么境界,往往是在团队之中,在与亲朋老师的互动中形成的。

5、青春期教育,除非找到方向感和意义感,否则讲反思、自由之类可能意义不大。

6、政统与道统有相对独立性,可问题在于,崇高的德性一定不是孤独星球。在儒家系统中,德性境界高低与领会相关,可最终一定是知行合一的,仁心只要外推,便与社会民族国家相关,跟政治相关,是无法绝对独立的。政治,关乎我们想创造怎样的美好社会,如何确保每一个公民像人一样活着,获得人之为人的幸福与快乐。所有政治理想,都以此为立足点。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创造制度,创造政治体制。归根结底,我们创造了各种制度,体现政治相对独立性,体现政治哲学相对独立性,可是,请问:一个从政者,要不要对其德性有要求,政治问题要不要考虑道德问题,我们能否就讲政治与道德绝对无关?虽然西方人讲,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但是两者之间真的没有关系吗?我们会发现,如果搞政治的人讲政治与道德毫无关系,这个政治一定会烂掉。我们会发现,政治哲学永远都在思考政治背后的核心原理,就是我们读的罗尔斯的《正义论》。何为公平,何为正义,这与道德无关吗?

7、希望你再反思一下你的论述,在某些点上,能有更丰富更整全的领会,这样,经由课程,与孩子们对话,引领孩子们走向更高境界。


昆仑课程规划、课程总结汇总

读写结合,给生命以力量和方向——昆仑教室七(上)语文教学计划

穿越寒冬 ——2019秋冬学期语文总结

在日子里沉潜 ——2020春夏课程规划

【期末总结】小荷才露尖尖角——2020春夏昆仑期末总结

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 ——2020秋冬昆仑语文课程规划

【课程总结】回首向来萧瑟处——2020秋冬语文课程总结

【课程规划】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 ——2021春夏昆仑语文课程规划


昆仑开学典礼、期末庆典汇总

我们终将成为“昆仑” ——“昆仑教室”班名记

琳琅珠玉在昆仑 ——微信公众号“昆仑群玉”释

定鼎昆仑,筑居思唱——昆仑教室2019年秋冬学期开学典礼

莽莽昆仑育仙葩 ——昆仑教室2019秋冬学期期末庆典

吻醒时光——昆仑教室2020春夏学期开学庆典

【期末庆典】横空出世,莽昆仑,群玉啸歌 ——昆仑教室2020春夏期末庆典

我是自由的风——昆仑教室2020秋冬学期开学典礼

【期末庆典】走进未来时代的三张通行证 ——昆仑2020秋冬期末庆典

【开学典礼】我不知道我是谁 ——2021春夏昆仑开学典礼

【期末庆典】大路之歌——2021春夏昆仑期末庆典


昆仑晨诵作品汇总

亲历先民之爱

带着《诗经》,筑居思唱——《诗经》作品选

【昆仑百花】聆听每一朵花开

【落花课程】梦里花落知多少——落花诗作品选

【昆仑晨诵】天予真性,发言自高——《古诗十九首》作品选(一)

【昆仑晨诵】天予真性,发言自高——《古诗十九首》作品选(二)

【儒家晨诵】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儒家晨诵”作品选(一)
【儒家晨诵】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儒家晨诵”作品选(二)

【儒家晨诵】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儒家晨诵”作品选(三)

【儒家晨诵】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儒家晨诵”作品选(四)

【儒家晨诵】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儒家晨诵”作品选(五)


昆仑大课程作品汇总

夜灯

【昆仑世说】探寻生命之根——“正始名士”作品选

【昆仑世说】刀尖上的舞者——阮籍作品选

【昆仑世说】清醒之痛,骨上之痕——嵇康作品选

【昆仑曹操】雄哉,魏太祖——曹操作品选(一)

【昆仑曹操】雄哉,魏太祖——曹操作品选(二)

【昆仑曹操】雄哉,魏太祖——曹操作品选(三)

【昆仑儒家】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课程之论仁作品选

【昆仑儒家】仁为孝本,以礼行孝,忠孝同构——《论语》课程之论孝作品选


昆仑电影作品汇总

《魔戒》,对人生的极致揭示

人性,人性——电影课《少年的你》作品编选

【电影作品】向生命的深处漫溯——《肖申克的救赎》作品选

【电影作品】最美的年华与爱邂逅——电影课程《罗马假日》作品选

【电影作品】爱情与死亡——电影课程《泰坦尼克号》作品选

理性与感性纠结中的突围——电影课程《廊桥遗梦》作品选

【昆仑电影】生命在蓬勃——电影课程《阿甘正传》作品选

【昆仑电影】从男孩成长为男人——电影课程《卡特教练》作品选

【昆仑电影】活出我们的无限可能性——电影课程《疯狂动物城》作品选

【昆仑电影】人性、偏见与善——《罗生门》观后
【昆仑电影】正义与法律——《杀死一只知更鸟》影评选

【昆仑电影】朝向真正的民主——电影《十二怒汉》观后


昆仑教材作品汇总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诞辰纪念日速记

现代诗拾玉

在疫情中——昆仑疫情文选

脚下的这片土地——《土地的誓言》作品选

【教材写作】谁,是我们生命中的绿?——《带上她的眼睛》读后感

【昆仑教材】认识我自己——昆仑自传选(一)

【昆仑教材】认识我自己——昆仑自传选(二)

【昆仑教材】我们的“礼赞”——《白杨礼赞》仿写作品选

【昆仑教材】找寻活着的意义——《我为什么而活着》读后感作品选(一)

【昆仑教材】找寻活着的意义——《我为什么而活着》读后感作品选(二)

【昆仑教材】说说我自己——文言自传选

【昆仑教材】贞元,留痕于骨上——《回延安》仿写作品选

【昆仑教材】永恒的经典——《桃花源记》读后


昆仑日常作品

【诗歌作品】一身诗意千寻瀑——昆仑现代诗选

【长假小结】百卉竞芳春自在

【昆仑日常】我的老师

【昆仑日常】我们的校园生活

【昆仑日常】千年梦渺——州桥遗址发掘现场游记


与海螺的相互编织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读写结合”浅探(二)

生命的决绝,艺术的超拔——竹林七贤之嵇康

春去夏至,情丝绵绵——记落花课程之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